王健林现身新疆考察背后:七旬企业家的破局之路
八月的克拉玛依烈日灼人,71 岁的王健林站在独库公路观景台,白色衬衫后背洇出汗渍。在他眼前铺展开的,是年通行量达 150 万辆车的交通动脉,是嶙峋如刀削的独山子大峡谷,是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世界魔鬼城。"这里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有的",这位曾三度登顶中国首富的商界老将对当地官员说道,眉宇间既流露出赞许,也带着沉思。
这已是王健林 2025 年的第五次公开行程。自万达商管旗下 48 座广场易主后,这位古稀之年的掌舵者正加速推进企业转型。从北京到克拉玛依,从五星酒店到荒漠戈壁,他亲自带队考察文旅项目的频率,较之三年前翻了近三倍。在乌尔禾区施工现场,摄影师捕捉到的画面里,晒得通红的皮肤与稀疏的白发形成鲜明对比 —— 这位曾以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闻名商界的企业家,正用最原始的方式丈量着破局的可能。
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披露的对话细节,暴露出万达转型的深层逻辑。当谈及 "如何将年 150 万车流量转化为旅游经济" 时,王健林强调的 "规划设计、运营程度" 提升,暗合其近年推行的轻资产战略。这与五年前万达打包出售酒店业务的思路一脉相承:从重资产持有转向专业运营服务,从 "建万达广场" 转向 "管文旅项目"。这种转变在魔鬼城景区的合作洽谈中显露端倪,万达拟输出的品牌管理、内容策划等 "软实力",正是当下市场最稀缺的文旅要素。
然而转型之路荆棘密布。考察期间,随行人员手机里不断弹出企业动态:珠海万达商管第四次递表港交所未果,万达酒店 24.97 亿出售后续资金缺口仍达百亿,多家关联企业工商信息变更为 "吊销" 状态。镜头外的焦虑在考察间隙不经意流露 —— 闭目倚在越野车后座打盹的瞬间,额头的川字纹路里仿佛镌刻着四年来的波折:股权冻结、债务重组、接班悬疑,这些关键词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这位七旬老人的头顶。
值得玩味的是公众舆论场的双重镜像。当王健林在戈壁滩承受 45 摄氏度高温时,社交媒体正流传其子王思聪在东京银座品鉴怀石料理的悠闲画面。这种代际差异投射出的不仅是两代企业家的生存状态,更暗含传统实体巨头转型的阵痛。老一代创业者如王健林,仍在用脚丈量土地、用眼观察市场;而新生代资本玩家更倾向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矛盾在万达系企业的股权架构中尤为显著:既有引入太盟、腾讯等新锐资本的开放姿态,又保持着王氏家族对核心板块的绝对控制。
在克拉玛依市政府会议厅,王健林对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的承诺,隐约透露出政企合作的新思路。在文旅项目规划中嵌入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等要素,这种 "社会效益 + 商业价值" 的双轮驱动模式,或将成万达突围的关键。独山子大峡谷观景平台上的风,卷动着这位七旬企业家略显沙哑的声音:"我们和克拉玛依的合作,是要创造共赢的生态。" 这句话既像承诺,更像宣言 —— 对仍在债务泥潭中跋涉的万达而言,或许只有构建起这样的生态闭环,才能真正走出生天。
夕阳西下,王健林的背影在戈壁上拉得很长。这个曾缔造商业帝国的老人,此刻更像一位重新出发的探路者。当他在魔鬼城前驻足凝视那些历经千万年风蚀的岩层时,或许也在思考:企业的生命力,终究要像这些自然奇观般,在时间淬炼中显露出真正的价值。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