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下令:六旬老人也赴战场,加拿大严阵以待,逃兵面临遣返
这事儿,怎么说呢,感觉就像一根弦,本来就绷得紧紧的,现在有人又狠狠地拧了一圈。乌克兰的征兵令,居然发到了六十岁以上老人的手里。这已经不是在刮锅底了,这简直是在凿锅了。泽连斯基签下那道新法律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这个消息传开,会在乌克兰的千家万户里掀起怎样的波澜。那已经不是震惊了,那是一种缓慢下沉的、冰冷的绝望。
然后,就像是商量好的一样,远在天边的加拿大也来了一记“助攻”。他们说,以后想申请永久居留的乌克兰男人,得先拿出在国内服役的证明。这话听着客气,翻译过来不就是:想跑?门儿没有,先回去上战场再说。这一下,把很多人最后一点念想都给堵死了。
其实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是没迹象。你回头看看,这条绝望的时间线清清楚楚。去年,他们就把征兵年龄从27岁往下调,降到了25岁,那时候大家就已经觉得事情不对劲了。结果今年年初,人手短缺的问题藏不住了,又开始搞什么针对18到24岁年轻人的“自愿”征兵。可问题是,打到这个份上,人心都疲了,谁还愿意“自愿”呢?战场又不是游戏,去了,可能就真的回不来了。
所以,现在轮到爷爷辈的人了。
为了填这个无底洞一样的人力缺口,泽连斯基甚至还签了另一个法案,让所有医学院的学生都必须接受军事培训,以后就是预备役军官。连救死扶伤的医生苗子都要从课堂里拽出来,你就能想象前线到底有多缺人。
当然,他们也给这个征召老年人的法案加了点“人性化”的门槛。比如说,得通过军医评估,身体吃得消才行;还得有指挥官点头批准。而且,一开始只能干些非战斗的活儿,合同也就一年,想续还得再审。可这些条条框框,听在老百姓耳朵里,根本起不到半点安抚作用。战争这台绞肉机一旦开动,谁能保证今天在后勤,明天就不会被推到前线?这种焦虑,是任何纸面上的承诺都无法消除的。
政策一出来,整个乌克兰社会就像被扔进了一颗石子,涟漪变成了巨浪。基辅、哈尔科夫,这些大城市的社交媒体上,全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在讨论收到的征兵通知,那字里行间,你看不到什么豪言壮语,全是茫然和抗拒。真的,人们太累了。
这种疲惫不是空穴来风。看看那些冰冷的数据吧,俄乌冲突打到现在,俄罗斯控制的乌克兰领土,算上克里米亚,差不多有十一万多平方公里,快占了乌克兰总面积的两成。这么长的战线,每一天都在吞噬生命。前线每个月都需要补人,但后方民众的牺牲意愿,却在一天天往下掉。
这种情绪早就有了。去年政府要求18到60岁的男人限时更新自己的军事登记信息,结果呢?很多人压根不理,或者干脆想办法躲起来。现在好了,连60岁以上的人都圈进来了,那股子压抑已久的不满,自然就跟着升级了。
说到底,这种弥漫在整个社会的疲惫和抵触,才是最危险的信号。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那种全民动员、同仇敌忾的气氛还在,可现在呢?年轻人上战场,老年人也别想安生。一个又一个家庭被拖进深渊,整个国家的民生,就像那被炮火犁过的土地,满目疮痍。
国内的压力已经让人喘不过气,加拿大的那一手,更是关上了最后一扇窗。乌克兰官方把加拿大的做法直接解读成“遣返士兵的第一步”。这棋下得真妙,表面上看是盟友帮忙,实际上却可能把内部矛盾的火药桶给点着了。
消息传开,在加拿大的乌克兰留学生圈子立马就炸了,他们怕啊,怕自己会被强制送回那个好不容易才逃出来的战场。而在乌克兰国内,社交平台上也是一片质疑:“为什么要把那些已经找到安全地方的人,再重新推回火坑里去?”
这种内外夹击的局面,让基辅当局尴尬得不行。一方面,六十多岁的老人,就算真有少数人去了,在非战斗岗位上能起多大作用?谁也不知道。另一方面,加拿大的遣返计划要是真搞起来,海外的乌克兰人群体里,恐怕要掀起滔天巨浪。
其实,征兵这事儿本来就难。去年就发生过老百姓因为不满征兵,直接去砸征兵办公室的事。现在范围扩大到这个地步,执行起来只会更难。西方媒体有的说这是乌克兰“无奈的自保”,但也有人警告,你总得在战争需求和老百姓的活路之间找个平衡点吧?
现在的乌克兰,真正要命的已经不只是战场上的输赢了,而是这个国家内部,人心还聚不聚得拢。泽连斯基的“死命令”,加上加拿大的“神助攻”,看着是在解决兵员问题,但很可能,它会变成压垮很多人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外部的援助和内部的民心开始激烈冲突,天平一旦失衡,后果不堪设想。对基辅来说,现在可能比抓更多的人上战场更重要的,是如何回头看一看,听一听,安抚一下那些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