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送来一份礼物,毛泽东见到后大喜:快请廖承志来!

意昂体育介绍 2025-10-11 04:53:47 174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1937年春夏之交,延安的窑洞里灯火昏黄。毛泽东正伏案批阅文件,忽然收到一个从上海辗转送来的布包。打开一看,是一套精致的狼毫湖笔、一本泛黄的画册,还有一本手抄诗词集。

这位平日沉稳的领袖竟罕见地露出欣喜之色,立即对警卫员道:“快把廖承志同志请来!”

这份看似普通的礼物,为何让毛泽东如此重视?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一段跨越党派的革命情谊?

革命洪流中的相遇

何香凝与中国共产党结缘,始于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她作为三位女性代表之一,与担任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初次相识。彼时国共合作正如火如荼,何香凝主持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工作,毛泽东则代理宣传部部长,二人在广东工农运动中多次配合。她曾公开表态:“共产党志在解放无产阶级,此心可比日月!”即便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何香凝仍毅然辞去国民党职务,痛斥“反共者终将自食其果”。

危难时刻的坚定选择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组织“国难救护队”奔赴东北,又积极参与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6年,她与宋庆龄发起“救国入狱运动”,营救沈钧儒等七君子,毛泽东曾致信称赞:“先生之志,实为全国楷模。”这种信任在1937年达到高潮——当何香凝得知儿子廖承志已安全抵达延安,便托人带去特殊礼物:廖仲恺遗作《双清词草》、自己的画集以及文房四宝。每件物品都意味深长:《双清词草》记录着她与丈夫早年居“双清楼”时以诗明志的岁月;画集中的猛虎、松柏象征不屈的抗争精神;毛笔则暗喻对毛泽东领导文艺抗战的期许。

窑洞里的深夜托付

毛泽东见到礼物后,深知何香凝借物传情的深意。他连夜叫来廖承志,指着《双清词草》感慨道:“你母亲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为私情所困,而将心血倾注于革命。”廖承志翻看父亲遗墨,不禁潸然泪下。当毛泽东建议他写信报平安时,廖承志却郑重请求:“主席,您的字字千钧,若由您执笔,家母必能更深体会党的诚意。”毛泽东欣然应允,挥笔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回信,称赞何香凝“继承孙先生传统,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并告知廖承志在延安深受同志好评。这封信后来成为国共合作史上的一段佳话。

两代人的使命接力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继承父母遗志,主管港澳台事务。他亲自推动修缮蒋家祖坟,并于1982年通过《人民日报》发表致蒋经国的公开信,以“幼时同窗”身份呼吁“计利当计天下利”。此信虽未立即促成统一,却为后来两岸探亲开放埋下伏笔。正如毛泽东当年借何香凝礼物凝聚统战力量,廖承志亦以家国情怀延续着沟通的桥梁。

【参考资料】《何香凝传》,尚明轩著,民族出版社《廖承志的一生》,铁竹伟著,人民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双清文集》,廖仲恺、何香凝著,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中共中央统战部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朱鸿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