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宝变了!七莘路家乐福锁锈门、乐购谢幕,商圈为何冷清?
现在走在七莘路你还能认出这是曾经那个热闹到挤都挤不进去的七宝吗? 那家五层楼高的家乐福曾经几百个车位都不够停货架上堆满月饼礼盒的中秋盛况一天营业额顶得上市中心三家分店加起来如今铁门上锈迹斑斑卷帘门拉得严严实实连“全场五折”的促销标签都褪了色孤零零贴在空荡的货架上。 乐购超市也早没了人影汇宝购物广场封着围挡玻璃门上贴着“内部装修”的告示。 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上海西郊最火的消费地标地铁9号线刚开通那会儿从两万人口暴涨到27万古镇边上冒出来一堆商场人潮涌动连蟋蟀贩子都在桥头摆摊收货。 可现在呢? 连野生蟋蟀都快绝迹了山东的商人转战宁阳搞人工养殖七宝只剩个“蟋蟀草堂”玻璃柜里摆着蛐蛐罐当成文化展示。
这哪是商业区分明是城市记忆的标本馆。
七宝的衰落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像一场缓慢的退潮从2016年就开始了。 那一年七宝万科广场和宝龙城同时开业加起来超过20万平方米的体量直接把老商圈的气给吸走了。 新商场里有什么? 轻奢品牌、网红餐厅、亲子乐园、IMAX影院全是年轻人和家庭想要的体验式消费。 而老商场呢? 还是十年前那套超市、服装店、小家电连装修都没换过。消费者用脚投票谁还愿意去一个连Wi-Fi都卡顿的地方逛半天?
电商的全面渗透。 2016年正是京东、天猫超市配送体系在上海全面铺开的年份。 以前你得开车去家乐福囤一周的米面油现在手机一点两小时就送到家门口。 乐购超市的生鲜区曾经是主妇们每天必逛的地方现在冷柜空着连灯光都懒得开。 2022年10月家乐福七宝店正式关门员工收拾最后一批临期商品时货架上“全场五折”的标签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讽刺。 一年后凯德七宝购物广场也宣布歇业屋顶农场里种的生菜还在长可再也没人来摘了。
这不仅仅是七宝的问题。 上海的老商业地标几乎都在经历类似的“失血”。 黄浦区北京东路668号的科技京城大厦九十年代可是电竞爱好者的圣地几百家卖显卡、内存条的店铺扎堆走廊里全是拆机箱的声音。 现在呢? 赛格电子市场一半摊位空着偶尔走过几个外卖骑手走廊回声空荡。 就隔一条街的南京东路步行街快闪店一家接一家LV、苹果旗舰店门口排着长队热闹得像另一个世界。
普陀区长寿路的亚新生活广场1996年开业时号称“普陀商业老大”张信哲签售会来了三万人把整条街堵得水泄不通。 如今除了麦当劳还在营业其他楼层基本空置电梯常年关闭外卖骑手成了主要“客流”。 南京西路的梅龙镇伊势丹百货陪上海人27年2024年因租约到期关门老顾客围着打一折的商品一边买一边叹气。 徐家汇的太平洋百货2023年关店时也是最后一家太平洋百货曾经和港汇广场齐名如今只剩回忆。
浦东的喜马拉雅购物中心更惨。 2013年刚开时号称“亚洲最大购物中心”后来改名大悦城也没救回来。 原本500家店铺现在只剩零星几家开着连里面的星巴克旗舰店都成了打卡拍照的背景板没人正经喝咖啡。 淮海路的钻石中心2025年夏天整栋六层楼商场关闭玻璃墙外看着对面IAPM环贸广场人头攒动那种冷清感像被时代抛弃的孤岛。
这些老商场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诞生于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的商业地产热潮靠的是“大而全”的百货模式满足的是基础消费需求。 可当消费分级、体验升级、线上替代成为主流它们的底层逻辑就崩了。 租金高、运营成本高、品牌更新慢再加上物业老化翻新成本巨大很多开发商干脆选择“躺平”不关不租维持现状等拆迁。
七宝似乎不想等。 2025年汇宝购物广场开始大规模装修传出要引进京东电器打造一个专注数码产品的卖场。 这招挺狠直接放弃“什么都卖”的老路聚焦年轻人和科技爱好者。 京东电器线下店在上海已有成功案例比如徐家汇的京东MALL集购物、体验、售后于一体周末人流量不小。 如果汇宝能复制这种模式或许能抢回一部分被线上夺走的数码消费。
巴黎春天七宝店的转型更接地气。 它直接改成了“城市奥莱”主打折扣商品还引入了一批能体验的品牌比如亲子烘焙、手作工坊、宠物互动区。 这种模式在郊区很吃香像青浦的奥特莱斯节假日停车场一位难求。 关键是便宜加上能玩一家老小能待一整天。 七宝本身有地铁9号线辐射闵行、松江、青浦交通优势还在只要价格够狠体验够新未必没机会。
最让人意外的是凯德七宝。 它把屋顶农场改造成“小蜜蜂都市农场”让家长带孩子来种菜、喂鸡、认庄稼。 听起来有点“农家乐”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这种稀缺体验反而成了卖点。 城市孩子没见过韭菜和麦苗的区别家长愿意花钱买这种“自然教育”。而且农场不靠门票赚钱而是带动餐饮、文创、亲子活动消费形成闭环。 这种“商业+农业+教育”的混合模式在国内还很少见如果运营得当可能成为七宝的新名片。
问题也摆在那儿。 这些转型能吸引多少人? 七宝万科广场和宝龙城已经把年轻人和家庭牢牢锁住新商场每年搞几十场市集、展览、演出活动不断。 老商场翻新再快品牌招商、运营团队、营销推广哪一样不是短板? 汇宝引进京东电器听起来靠谱可京东在线下毕竟还是新玩家能不能撑起一个商场的客流? 巴黎春天改奥莱上海的奥特莱斯已经饱和消费者更愿意去青浦、昆山七宝的区位优势真能抵消距离?
还有个隐形问题:七宝的客群变了。 以前是本地居民为主现在大量商品房建成年轻人租住流动性大消费习惯更偏向线上和快节奏。 他们可能周末去新天地、安福路喝杯咖啡而不是在七宝逛半天商场。 老居民老龄化严重消费力下降对“奥莱”“数码城”兴趣不大。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光靠商场改造解决不了。
更深层的矛盾是城市更新的节奏。 七宝古镇还在已经被商品房包围原有的生活气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蟋蟀生意没了是因为农田没了;家乐福关了是因为消费方式变了。 城市在进化老商业体的更新速度跟不上。 它们不是不想变而是变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很多业主宁愿空着也不愿冒险投入。
你有没有发现上海这些老商场的命运其实和北京的双安商场、广州的天河城、深圳的华强北惊人相似? 都是曾经的顶流都在电商和新商业的夹击下挣扎。 有的成功转型比如杭州的湖滨银泰in77把传统百货改造成街区式商业引入大量首店、潮牌成了年轻人打卡地。 有的彻底没落比如沈阳的中街百货连招牌都拆了。
七宝能复制杭州的模式吗? 很难。 它没有西湖的旅游流量也没有南京路的历史地位。 它的优势是地铁和居住人口这两点正在被线上和新商圈稀释。 汇宝、巴黎春天、凯德七宝的尝试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出路。 它们不一定成功至少在动。
有人说老商场就该被淘汰城市需要新陈代谢。 可问题是新陈代谢不该是“一刀切”。 七宝的冷清不只是商场关门更是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在消失。 那些在乐购超市排队买月饼的主妇那些在科技京城淘显卡的少年那些在蟋蟀摊前蹲着看斗蛐蛐的老人他们的消费场景没了情感寄托也没了。
现在七宝的转型是在试图重建这种连接。不管是数码城、奥莱还是屋顶农场本质上都是在寻找新的“情感锚点”。 它们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真正理解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不是简单地打折而是提供一种“非来不可”的理由。
你觉得七宝还有救吗? 或者你觉得上海还有哪些老商场正在悄悄消失而你曾经在那里留下过故事?
参考来源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