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补贴死循环?看 “我店” 用香港 RWA 新政,把百亿流水做稳
投身本地生活平台创业的人,大多都深谙这样一种焦虑:在创业前期,依靠补贴吸引商家和用户入驻,平台的流水数据十分亮眼。然而,补贴带来的资金缺口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到了后期,创业者往往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削减补贴,可这必然会得罪商家和用户;要么咬牙硬扛,最终却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上海的“我店”模式就曾被困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它曾凭借“补贴激活消费”的策略稳健运营3年,流水一举冲上百亿,一度被业内视为成功范例。可到了去年4月,该模式还是按下了暂停键:由于10倍杠杆补贴带来的巨大压力,原本36 - 40期的补贴周期被大幅延长至120期。一时间,用户频繁催要补贴,商家抱怨资金周转困难,平台眼看就要陷入增长停滞的死胡同。就在这时,香港RWA新政宛如一把“破局钥匙”,为平台带来了转机。
一、先破局:本地生活平台深陷“补贴死循环”困局在深入剖析“我店”的RWA运作模式之前,有必要先揭开行业普遍存在的顽疾:补贴本质上只是一种获客手段,并非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90%的平台都将其当作核心运营策略,最终深陷“补贴越多亏损越大,不补贴就难以生存”的恶性循环。
1. “我店”早期典型困境:补贴杠杆引发的三重危机
“我店”在早期凭借“双向补贴”策略迅速扩大规模:商家入驻后,平台会拿出约20%的收益用于补贴商家,同时向消费者发放20%的消费券。这种“十倍杠杆”模式在短期内成效显著,将平台流水从1亿迅速拉升至100亿,但也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积分沦为“隐性负债”:用户消费后可获得积分,这些积分既能抵现,又可待后续补贴,不过只能在平台内部流转,缺乏外部消耗途径。随着积分不断累积,其价值逐渐被稀释,用户对积分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进而形成“积分贬值→用户流失→补贴效果减弱”的恶性循环。
补贴压力随规模激增:平台流水增长了100倍,补贴基数也同步扩大了100倍。仅依靠手续费收入,平台根本无法覆盖补贴成本。无奈之下,平台只能延长补贴周期,从原本的36 - 40期延长至120期,这引发了用户和商家的强烈不满。
增长陷入“补贴依赖”:一旦补贴节奏放缓,商家的复购率和用户的活跃度就会立即下滑。数据显示,“我店”曾尝试将补贴比例从20%降至15%,结果当月商家流失率上升了18%,用户月均消费次数从7次降至4次,增长几乎陷入停滞。
2. 行业共性问题:多数平台深陷“烧钱换流水”困局
这种困境并非“我店”所独有。早期,团购平台依靠补贴抢占市场,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大量倒闭;部分社区电商则靠“拉新填旧坑”的方式来维持运营,一旦新用户增长放缓,便立即陷入困境。其核心原因在于,这些平台都未能解决“积分消耗”与“资金周转”的核心矛盾。直到香港RWA新政出台,才为行业指明了破局方向:将“平台内的积分”转化为“跨市场流通的资产”,从根本上消化积分负债,缓解资金压力。
二、懂底层:RWA并非玄学,实为“实体资产的数字钱票”
许多创业者一提到RWA,就认为这是“区块链行业的高端玩法”,实际上,拆解之后会发现它非常简单。RWA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实体资产(或权益)颁发一张“数字凭证”,这张凭证可以合规流通,甚至能够兑换现金,其本质是让“沉睡的实体资产”焕发生机。
1. 通俗理解RWA:以“超市收益权”为例看基础玩法
假设你经营一家月流水10万的超市,那么未来1年的收益权就是120万。通过RWA技术,可以将这120万拆分成120张“数字权益票”,每张对应1万元的收益权。投资者购买后,每月能按比例获得超市流水的分红;而你则可以提前拿到120万资金,用于开设分店、拓展业务。这就是最基础的RWA落地逻辑,核心在于“将未来的稳定收益,转化为当下可用的资金”。
2. 政策红利期:内地与香港双重支持,降低RWA落地门槛
此前,RWA难以大规模推广,关键在于缺乏合规框架。而如今,政策已经为创业者铺平了道路。
香港政策:合规有红线,补贴有真金:香港出台了《稳定币条例草案》,明确了RWA项目的合规标准,同时推出了“沙盒测试”机制。合规项目可获得50%的费用补贴(最高250万港元)。蚂蚁数科、朗新科技等企业,正是借助这一政策,将充电桩收益权做成RWA产品,成功融资1亿元。
内地支持:“智改数转”助力数字化转型:工信部2025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将对企业“智改数转”提供财政支持。连云港为规上企业免费提供“数改诊断”,多地对部署数字化系统的企业补贴30% - 50%的成本。对于创业者而言,若为合作商家搭建收银系统、用户管理SaaS,可直接申请补贴,大幅降低RWA落地的前期投入。
三、学实操:“我店 ×RWA” 四步落地法,积分变资产的实用指南
“我店” 的核心策略,是将国内平台的消费积分,借助合规途径映射至香港市场,转化为可关联实体资产的数字凭证。整个操作流程分为四步,创业者可直接参考应用:
1. 第一步:积分上链,构建“信任基石”
积分若想成为资产,首要条件是“可信”,否则就如同平台自行印制的“空头支票”。“我店” 选择与腾讯联盟链携手,将用户消费产生的“绿色积分”全部上链: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在于不可篡改。用户每笔消费对应的积分数量、有效期、兑换记录等,都会实时同步至联盟链,平台无法篡改数据,用户也无法伪造积分。例如,用户在上海“我店”消费200元获得200积分,这笔记录将永久保存在链上,有效避免了“积分蒸发”“数据造假”等问题。创业者启示:不必局限于腾讯联盟链。市面上合规的联盟链(如蚂蚁链、华为链)均可选用,关键在于确保积分“有据可查、不可篡改”。即便是中小平台,也应先搭建可信的积分系统,这样在后续对接RWA时,才能赢得用户与投资者的信任。
2. 第二步:跨市场映射,开启“流通大门”
国内积分的局限性在于“仅限平台内使用”,而映射至香港合规市场后,可升级为“可跨市场流通的数字资产”。“我店”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合规隔离”原则:设立独立主体,实现分开运营。在香港成立独立运营公司,与国内主体彻底切割——国内公司负责“消费场景搭建+积分发放”,香港公司负责“资产流转管理+积分兑换”,两边业务互不交叉。这样既符合内地监管要求,又能享受香港RWA政策红利。积分双向映射,实现价值同步。用户在国内平台获得的积分,可通过技术手段同步至香港关联平台账户。例如,上海用户消费200元获得的200积分,在香港账户中也会显示为200个“数字权益单位”,可用于兑换商品、关联资产,打破了“积分只能在单一市场使用”的限制。
3. 第三步:积分消耗=资产生成,打通“价值循环”
积分仅映射至香港市场还不够,必须设计“消耗即创造价值”的机制,才能真正缓解补贴压力。“我店” 的玩法核心在于“积分消耗与实体资产挂钩”:积分兑换商品,同步生成资产凭证。当用户在香港平台用积分兑换商品(如进口水果、家电)时,国内账户积分即时扣除,香港账户会同步生成“数字资产凭证”。这张凭证可能关联上游供应商的货物收益权,或合作商家的流水分红权。案例拆解:供应商的积分“出口”。供应商A为“我店”供应100万货物,获得20万积分补贴。以往这20万积分只能在国内平台慢慢抵扣货款,现在可转至香港平台兑换商品。消耗积分的同时,供应商拿到“数字资产凭证”,未来能参与其他商家的流水分红。这种模式让上游供应商、中间商家、终端用户的积分都有了“出口”,平台无需再独自承担补贴压力。数据显示,这套玩法实施后,“我店”的积分消耗效率提升了45%,补贴周期从120期缩短至84期,平均缩短了30%,资金压力得到大幅缓解。
4. 第四步:资产凭证化延伸,放大“积分价值”
RWA的核心价值在于“锚定实体资产”,积分关联的资产越实在,其价值越高。“我店”借助NFG(非同质化凭证)技术,进一步丰富了资产关联场景:商家权益凭证化。合作餐饮商家可将“月度流水收益权”做成数字凭证,生鲜供应商可将“季度水果采摘权”做成凭证,这些凭证与积分挂钩。用户手中的积分不再只值“几块钱抵扣”,还可能对应“某家餐厅的月度分红”“某批水果的优先购买权”。避免“空气资产”,锚定真实价值。所有数字凭证都必须关联可验证的实体资产。餐厅流水需提供银行账单,水果采摘权需有基地合作协议。“我店”曾拒绝某无实际经营商家“将品牌授权做成凭证”的申请,严守“实体锚定”原则,避免陷入“空气RWA”的风险。
四、补短板:不止RWA,“多元积分消耗”组合拳更易落地
对于多数创业者而言,RWA的落地需要一定的资源与时间投入。而“我店”搭配的“多元积分消耗生态”,成本低、易复制,更适合快速缓解积分压力:
1. 内容场景:用“刚需内容”快速耗积分
用户对短剧、实用课程等内容需求旺盛。“我店”将热门短剧设为“积分解锁”模式:单集需50积分,全集需300积分。这种玩法几乎零成本,却能快速消耗小额积分。上线3个月,累计消耗积分超过2000万,相当于减少了2000万的“隐性负债”。创业者建议:可根据平台类型调整内容。社区平台可用“邻里互助信息”(如家政推荐、闲置转让)锁积分;母婴平台可用“育儿课程”(如辅食制作、早教指导)锁积分。核心是找到用户“愿意花积分换”的刚需内容。
2. 会员体系:用“等级权益”引导积分消耗
用户对“高级会员”的身份认同感强。“我店”将积分与会员等级绑定:普通会员升级为白银会员需1000积分+50元;白银会员升级为黄金会员需3000积分+100元。黄金会员可享受补贴优先到账、商品折上折、专属客服等权益。这种设计既消耗了积分,又提升了用户粘性。黄金会员的月均消费次数比普通会员高60%,复购率提升45%。关键是权益要“看得见、用得上”,避免设置“虚头巴脑”的福利。
3. 代理机制:用“加盟权益”消化大额积分
本地生活平台常靠代理扩张。“我店”允许代理用积分抵扣代理费:社区代理需缴纳5万代理费,其中2万可抵积分;区域代理需缴纳20万代理费,其中5万可抵积分。这一策略一举两得:既消耗了代理手中的大额积分(代理因推荐商家,积分通常较多),又降低了加盟门槛。调整后,区域代理申请量增长70%,门店网络快速扩张,进一步带动了流水增长。
五、降门槛:RWA并非“大佬专属”,中小平台也能借鉴的案例
很多创业者担心“RWA需要百亿流水、香港资源,中小平台玩不起”,但实际情况是,政策红利与小成本案例已为中小玩家铺好了路:
1. 政策红包:政府帮你降本、融资
数改补贴:免费做系统、降技术成本。若为合作商家搭建收银系统、用户管理SaaS,可申请当地“数改补贴”。例如,连云港为规上企业免费提供“数改诊断”,苏州对数字化系统投入补贴50%。中小平台可借助补贴降低RWA前期的技术投入。RWA试点补贴:香港送钱支持合规项目。香港RWA沙盒测试对合规项目补贴50%费用(最高250万港元)。哪怕只有10家合作超市、20个社区充电桩,只要能打包“稳定收益权”(如超市未来半年流水、充电桩收费收益),就能对接香港合规机构,尝试RWA融资。
2. 小成本案例:流水百万也能做RWA
农业类:一颗葡萄融1000万。上海左岸芯慧联合马陆葡萄基地,将“葡萄种植收益权”做成数字凭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融资1000万。用户购买凭证可兑换葡萄,还能在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搭建“数字农场”,用户可实时查看葡萄生长状态,既融到了钱,又提升了用户粘性。中小平台若对接农场、果园,可直接复制“未来收成收益权RWA”模式,比银行贷款效率高10倍。零售类:10家超市融6000万。某区域零售平台有10家合作超市,月总流水500万,将未来1年收益权(6000万)拆成6000张“数字权益票”(每张1万元)。投资者购买后每月拿流水分红,平台拿到6000万资金,用于拓展20家新超市,形成“融资→扩张→流水增长”的正向循环。核心是“打包稳定收益权”,无需等流水过亿,有小体量稳定流水即可尝试。
六、谋长远:从“流水平台”到“资本平台”的终极路径
“我店”用RWA破局的本质,是走通了“从赚流水差价到赚资产增值钱”的路径,这也是平台做大的核心方向:
1. 资本化跳板:反并购上市,快速对接资本
当平台年流水超过10亿、用户超过百万时,可通过“反并购上市”加速资本化:收购一家合规上市公司“壳”,将用户、积分、商家资源注入,实现快速上市。朗新科技、蚂蚁数科等企业,均通过这一方式完成了资本化,对接了更大的资本市场。
2. 三大关键提醒:避免踩坑
实体是根基:数字凭证必须锚定真实的商家流水、货物收益、服务权,绝对不能搞“空气RWA”,否则迟早会因“价值虚高”而崩盘。合规是生命线:从积分上链到香港融资,每一步都需合规机构背书(如联盟链、银行存管、律师事务所尽调),不碰灰色地带。政策要踩准:当前是RWA政策窗口期,内地“数改补贴”、香港“RWA试点”均处于红利期,先上车积累经验,等政策收紧后再入局将难上加难。
七、结语:借政策东风,走对破局节奏
“我店”的3年百亿之路,并非依靠完美的初始模式,而是在关键节点踩准了节奏:早期靠补贴做规模,中期靠RWA解压力,后期靠资本化谋长远。
对于创业者而言,无需照搬全套玩法,可根据自身阶段进行调整:起盘期:先做“积分上链+内容耗积分”,解决用户留存与积分消耗问题。成长期(100家商家):申请“数改补贴”,尝试“小体量收益权RWA”,缓解资金压力。成熟期(流水过亿):布局“跨市场映射+资本化”,对接更大资本红利。
当下的创业者,拼的不是烧钱能力,而是“借政策、用工具、盘活资源”的能力。香港RWA新政这波东风,或许就是你从“赚辛苦流水钱”到“赚资本增值钱”的关键一跃。
注明:小编不参与任何分析的项目运营,也不投资参与任何项目,也不收费推广项目,不做项目私下评估,玩家勿扰。(以上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专注于互联网软件的开发,不涉足任何运营项目。上述提及的商业模式及数据均基于互联网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对于数据的真实性,我们概不负责。
玩项目的玩家勿扰,玩家勿扰,玩家勿扰,玩家勿扰,玩家勿扰,玩家勿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