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大师说“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
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广泛关切。官方到民间,从媒体到网民,纷纷给予许倬云先生高度评价。媒体用“无双国士”“史学泰斗”来概括许倬云先生在史学领域的巨大成就及崇高地位;网民则说“他研究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普通人的历史”。
人们为什么怀念这位史学大师?
首先,许倬云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历史学家,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他的学术代表作包括“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和“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他获得过唐奖汉学奖、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其次,许倬云先生的人生经历非常特殊。他先天残疾,自幼体弱多病,肌肉发育不良,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身体障碍,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跋涉。晚年瘫痪在床,仅剩两根手指能动,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爬芝大楼梯时笑言“楼梯都被我擦干净了”,其豁达与坚韧成为激励无数人的精神图腾。
第三,许倬云先生的学术贡献独特。他打破了传统史学聚焦帝王将相的局限,将目光投向芸芸众生,提出“关注常民”、“为常民写作”。他搭建中西文化之桥,让中国故事闪耀世界,用全球视野看待中国历史发展。在回答有关《西周史》的疑问时,许先生回答说:“我治史的着重点为社会史与文化史,注意的是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在英雄与时势之间,我偏向于观察时势的演变与推移。——也许,因我生的时代已有太多自命英雄的人物,为一般小民百姓添了无数痛苦,我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
第四,许倬云先生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在《万古江河》中写道:“中国不会亡,因草鞋与斗笠间藏着比帝王年号更坚韧的力量”,将平民韧性升华为文明存续的密码。他虽常年生活在美国、台湾,但始终心系两岸统一,曾表示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他说过“中国两个字,刻在我心里的”。“三四千万同胞的鲜血不能忘”,其家国情怀超越政治分歧,直指文明共同体的本质认同。
第五,许倬云先生晚年致力于普及历史文化。即使90多岁高龄,他依然通过访谈、视频、演讲等方式普及历史文化,在B站开讲“文明史课”,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引路人”。
最后,许倬云先生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人”,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人精神。他将唐奖1200万元人民币奖金全部捐出,设立“许孙奖学金”,支持全球从事汉学博士研究的年轻学者,诠释“士不以财累德”的古训。
许倬云先生嘱托归葬无锡马山,“无锡是能放下一切的地方,如旅人回家泡脚喝茶的安逸”。墓碑早刻好,遗嘱中写道:“中国将常为世界安定主力”——肉身漂泊者终以文化根系定义生命归宿。
江河奔涌,灯塔不灭;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