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主力舰硬闯仁爱礁,撞瘫了!112天没补给,凌晨2点又动手了!
一艘被菲律宾寄予厚望、专门用来在南海挑事的主力军舰,还没正式开打,自己先撞了。
这艘名为“安东尼奥·卢纳号”的护卫舰,是菲律宾海军特地在韩国打造的“南海利器”,装备了能压制快艇的30毫米机关炮、能打击无人机和岛礁的76毫米快速舰炮,还能和美日澳军舰实时联网共享情报。
菲律宾指望它能在仁爱礁、黄岩岛一带长时间巡航挑衅,结果却在一次航行中,左舷干舷撞上了狭窄水域的岸边,只能灰溜溜地蹲回修理厂。 这个意外直接打乱了菲律宾军方在9月4日组织的大规模仁爱礁补给行动,让他们陷入了被动。
就在“安东尼奥·卢纳号”缺席的情况下,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他们出动了4艘舰艇,包括作为旗舰的97米长“梅秋拉·阿基诺号”巡逻舰,以及“马拉布里戈号”、“巴加凯号”和“马拉帕斯卡号”巡逻艇。
这支队伍的目标很明确:强行掩护补给船闯入仁爱礁,给那艘自1999年就坐滩在那里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送补给。
要知道,“马德雷山号”上的情况已经极其糟糕。
舰上14名菲律宾士兵挤在一个破烂的棚子里,靠着喝雨水、捞鱼和抓老鼠充饥,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112天。 菲律宾方面一边放狠话、画红线,一边却让自家士兵过着这种原始人般的生活,实在有些讽刺。
更值得玩味的是菲律宾这次行动采取的策略。 在9月5日凌晨2点,这支由4艘舰艇组成的编队出现在仁爱礁附近海域时,旗舰“梅秋拉·阿基诺号”竟然关闭了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关闭AIS意味着关闭了卫星定位,这是一种试图隐蔽自身位置、悄悄接近仁爱礁的战术动作。 在茫茫大海上,一艘近百米长的执法船选择“隐身”模式,其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想搞突然袭击。
不过,他们的算盘打错了。 中方早已在仁爱礁海域织就了一张天罗地网,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体系包括海警船、渔船甚至无人机,几乎没有任何船只能够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接近仁爱礁。
果然,就在距离仁爱礁大约19海里的位置,中方的5304号海警舰和21562号海警艇直接拦截了菲律宾编队。
这次拦截行动迅速而有效,没有给菲方留下任何闯空子的机会。 从战术层面看,中方实现了早期发现、早期预警和早期处置,没有让事态升级到更近距离的对峙。
而菲律宾方面虽然来势汹汹,甚至采取了关闭AIS的冒险动作,但最终未能达成预定目标。 对于仁爱礁上的菲律宾士兵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失望的夜晚。 他们不得不继续忍受饥饿和艰苦的条件,等待下一次不知道何时才会到来的补给机会。
菲律宾近年在南海的挑衅行动,背后有着明显的军事准备和外部支持。 他们从韩国购买护卫舰,从日本订购巡逻舰,从法国获得巡逻艇,还得到美国的无人艇援助。 这些装备表面上增强了菲律宾的海上力量,但在实际对抗中却显得力不从心。
特别是“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的意外事故,暴露了菲律宾海军作战能力和装备维护水平的不足。 一艘专门为南海局势设计的军舰,尚未参与正式行动就先因航行事故而退出,这不仅是一个战术挫折,更是一个象征性的打击。
纵观整个事件,菲律宾的策略存在明显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高调宣扬自己的“红线”和决心,另一方面却无法有效保障自家前线士兵的基本生存条件。 一方面,他们寻求国际关注和外部大国支持,另一方面又采取关闭AIS这种不太透明的小动作。
这种矛盾性削弱了菲律宾立场的道德说服力,也让其强硬表态显得更像是“穷途末路时刻的虚张声势”。 中方在应对上则表现出高度的战略定力和战术执行力。
基于人道主义考虑,中方此前曾同意菲律宾向坐滩军舰运送必要生活物资,但前提是必须事先通报并经中方检查,且不得搭载用于加固军舰的建筑材料。 菲律宾方面多次违反这一约定,试图夹带建材,这才是导致中方采取强硬措施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仁爱礁海域,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平衡。 中方拥有全方位的监控和快速反应能力,能够有效控制局势;菲律宾则更多地依赖象征性的挑衅和外部声援,实际效果有限。
对于那艘坐滩二十多年的“马德雷山号”来说,它的命运早已注定——要么自然解体,要么被清理。 菲律宾的强闯行动,更像是为了面子而非实际意义的挣扎。 而中方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警惕,继续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等待时间的自然解决。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