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代工厂团灭国内充电宝, 安普瑞斯引发百万充电宝面临自燃风险

新闻动态 2025-07-03 04:20:34 151

2025 年 6 月,杭州飞香港的航班充电宝起火紧急迫降。随着调查深入,真相浮出水面:涉事充电宝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安普瑞斯的软包电芯。

这一调查结果让充电宝行业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安普瑞斯名下 70 余张 3C 认证证书被暂停或撤销,而罗马仕,也不得不紧急召回 49 万件产品,并全面下架充电宝业务。仅仅几天后,行业另一巨头安克创新也坐不住了。在中美两地召回 186 万件产品,直接损失却高达 1.86 亿元。这两则召回公告,就像两颗重磅炸弹,消费者们人心惶惶,原本被视为出行必备 “神器” 的充电宝,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

在此次危机爆发前,安普瑞斯堪称行业内的 “隐形冠军”。作为全球多家知名 3C 品牌的核心电芯供应商,其产品曾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技术优势,占据国内充电宝电芯市场近 30% 的份额。凭借强大的研发团队和成熟的生产工艺,安普瑞斯不仅与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国内头部品牌深度合作,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为全球众多电子产品提供电芯支持。

但随着充电宝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硝烟弥漫。品牌方为了在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纷纷向供应商施压,要求降低成本。安普瑞斯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 将部分批次的电芯外包给江西某代工厂生产。外包工厂为了压缩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竟违规替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而安普瑞斯不仅没有对代工厂进行严格监管,及时发现这一问题,还未向监管部门和客户报备原材料变更情况 。就这样,带着严重安全隐患的电芯,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流入市场。

表面上看,这场危机是代工厂生产环节的质量缺陷,通过品牌方的渠道网络迅速扩散,最终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但深入挖掘,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从品牌方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管理供应商的重大失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品牌方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一方面对外大打价格战,试图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对内则不断压缩代工厂的利润空间,要求代工厂降低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代工厂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降低成本。于是,简化生产工艺、使用劣质原材料等问题接踵而至,而品牌方却未能及时察觉并加以制止。这种短视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降低了产品价格,吸引了部分消费者,但从长远来看,却为产品质量埋下了巨大隐患,最终导致品牌信誉受损,市场份额流失。

此外,整个行业在质量管控方面存在严重的割裂问题。品牌方在采购电芯时,往往仅依靠样品检测和 3C 认证验收这两种方式来把控质量。然而,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旦代工厂在大规模生产中偷工减料,仅靠抽检和 3C 认证根本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就像安普瑞斯这次电芯原材料变更事件,在 3C 认证的抽检环节中未被发现,使得大量问题电芯流入市场,最终引发了这场行业危机

不过在这场行业风暴中,并非所有品牌都遭受重创,小米便是其中的例外。一直以来,小米奉行多元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电芯供应方面,小米并未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安普瑞斯,还与 ATL、欣旺达等多家电芯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这种多元化的供应结构,使得小米在安普瑞斯电芯质量问题爆发时,能够迅速调整供应链,从其他供应商处获取电芯,保障了产品的正常生产和供应。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当其他品牌因召回事件市场份额大幅下滑时,小米充电宝的市场占有率却逆势增长,从原本的 15% 提升至 25% ,销量同比增长超过 50% 。在电商平台上,小米充电宝的搜索量和销量持续攀升,部分热门型号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他制造企业是否也要反查下自己的供应商管理是否存在隐患?我们也希望此次危机能倒逼我们制造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优先”,

建立更加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比如提升质量检测能力、供应链垂直整合与分散化并重,技术与标准协同,制造合规与透明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