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公安|李杨:疏堵保畅 城市交通安全的“守望者”
李杨,男,36岁,现任哈尔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勤务大队警卫二中队指导员。2013年入警,12年如一日坚守在交通管理一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这位年轻的交警指导员始终以专业素养和温暖情怀,谱写着新时代交警的奉献之歌,用青春守护着城市交通的脉搏,成为名副其实的“平安守望者”。
以法治思维打造“零容错”交通安保方案
法学专业出身的李杨,将“交通安保零容错”刻进工作准则。他随身携带的工作日志既有法条摘录,又有不同活动的车流数据、路线草图。最早的一本笔记扉页,还留着2013年刚入警时写下的“以法为纲,以民为本”——这是他成长为业务骨干的动力源泉。
每逢重大活动安保任务,李杨都是交通方案的“设计者”。2024年全年完成各类活动保障150余项,制作方案30余册、图纸60余张。2023年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筹备期间,他带领团队连续值守48小时,绘制交通流线图,精准预判17个潜在拥堵点,最终制定出“核心区管控、缓冲区引导、外围区分流”的三级保障方案。
为让方案落地,李杨坚持“徒步勘察”。亚冬会筹备的日子里,哈尔滨的冬日本就寒风刺骨,清晨的街道还覆盖着薄冰,李杨却紧裹警服,踏上了一天五趟的勘察路。从起点到终点,近十公里的勤务路线上,他日均三万步,起初崭新的棉鞋,不过半个月就磨破了鞋底。几个月下来,三双磨得面目全非的棉鞋被他悄悄收在柜子角落,鞋尖的磨损、鞋帮的裂痕,都是他一步一步丈量责任的印记。有人劝他开车勘察省时省力,他却摇头:“车轮碾过的地方看不透细节,只有用脚走,才能把每个可能出问题的角落都装进心里,亚冬会的交通安保,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份严谨,是他的工作准则,也是他压力的缩影。
凭“三维联动”破解拥堵难题
“遇到交通堵点,只要李指导在,我们就有办法。”这是中队民警的共识。李杨的“绝招”,便是他创新推出的“三维联动”工作法。
“模拟研判+动态推演”是核心。每次大型活动前,李杨都会提前对接主办方,依法核查活动报备信息;活动中,他通过视频巡查监测车流变化,发现积压便联动地面岗点调整信号灯配时、增派警力,形成“视频监测—地面处置”的闭环。该方法将演唱会散场后道路恢复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50分钟,创造了哈尔滨大型活动交通疏导的新纪录。
“线上指引+线下引导”尽显人文关怀。活动前,李杨通过官方平台发布出行指南;现场,他安排警力为群众提供“点对点”指引,精准疏导交通。2023年夏天,一位外省歌迷误入管控区域,李杨不仅耐心讲解交通法规,还积极帮助指引路线。活动结束后,这位歌迷为他的暖心举动在网络社交媒体发文感谢。
“潮汐式”警力调度是亮点。李杨根据交通流高峰时段,将警力科学划分为“核心固定岗”“外围疏导岗”“现场备勤岗”并实时调整。冰雪大世界客流高峰时,在吹气成霜、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他依靠这套调度方法,让执勤警力轮换有序,圆满保障交通顺畅,为冰城旅游发展注入了交通活力。
用坚守与温情诠释人民警察的担当
12年来,李杨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有任务,他总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2025年初,哈尔滨遭遇罕见暴风雪,为保障亚冬会测试赛顺利进行,李杨带领队员连续奋战三天三夜。零下30℃的严寒中,他的耳朵被冻伤,双手裂开血口,却始终站在最前线指挥。当最后一辆保障车辆安全驶离时,他因体力透支晕倒在执勤点。
在同事眼中,李杨既是“主心骨”,又是“暖心人”。他常为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递上手套,为迷途老人联系家属。还记得那是2024年的一场体育赛事,一名观众突发心脏病,情况紧急,他迅速用警车开辟“生命通道”。寒夜里,警灯划破车流,原本需要20分钟的路程,仅用8分钟就将患者送达医院。当医生说“再晚来几分钟就危险了!”时,家属握着李杨冻得发红的手泣不成声,他却只是摆摆手“这是我该做的,你们好好照顾他!”说罢便转身回到执勤岗位,警服上还沾着医院的暖气,却又立刻被刺骨的寒风裹紧。12年间,他累计为群众提供指引、帮扶服务超800次,每次帮助都饱含温度。
作为团队“领头雁”,李杨尤其注重传帮带。他将多年积累的工作笔记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新警,手把手教授法规应用与应急处置技巧;首创“说理式执法”模式,要求民警对轻微违法以教育劝导为主,对严重违法坚决依法处罚。在他的示范引领下,中队形成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优良作风,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支队前列。
从青涩新警到业务骨干,李杨用12载春秋践行了新时代公安交通警察“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他的笔记本仍在续写新篇,他的身影依旧穿梭于冰城的车水马龙间。这位交通战线上的“平安守望者”,将继续以热血与担当,守护城市的平安畅通。
来源:龙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