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机场再获千万级服务质量优秀机场第一名

新闻动态 2025-09-19 00:10:18 182

从首都机场到大兴机场,我终于明白什么叫“服务质量第一”

说起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朋友圈里总有人晒那个“大星星”造型的航站楼照片。作为一个经常出差的人,我对机场的要求很简单:别让我排太久队,别让航班总延误,最好还能有个地方坐下来喝杯咖啡。没想到在大兴机场,这些“奢望”竟然都实现了,难怪它能连续四年拿下千万级服务质量优秀机场第一名。

一个让人不想匆忙走过的地方

第一次去大兴机场是去年春天,朋友说这地方值得专门跑一趟,我还半信半疑。结果一进航站楼就被震撼到了——不是因为它有多大多豪华,而是因为那种说不出的舒适感。阳光从巨大的天窗洒下来,整个空间亮堂得像个艺术馆。

最打动我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那些细节。比如指廊里竟然有个图书馆,真的是图书馆!不是那种摆几本杂志意思意思的角落,而是首都图书馆的分馆。我在那儿翻了本关于北京胡同的书,候机时间过得特别快。

还有那些主题园林,中国园里的假山流水,瓷园里的青花瓷装饰,走在里面真有种“误入某个高档会所”的感觉。有一次赶早班机,凌晨5点多到机场,本以为会很冷清,结果发现这些地方依然灯火通明,维护得一尘不染。

服务好到让人不好意思

大兴机场的工作人员有个特点:他们好像真的很愿意帮助别人。不是那种职业化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热情。

有一次我带着70多岁的老父亲坐飞机,他对那些自助设备不太熟悉,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主动过来帮忙,还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跟他聊天。后来才知道这叫“乡音伴行”服务,专门安排会说各地方言的工作人员帮助老年旅客。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虑在别的地方真不多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兴先送”服务。有次在机场看到一款很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想买给朋友做纪念品,但马上要登机了。工作人员说可以帮我送到登机口,我以为是开玩笑,结果真的在登机前10分钟收到了。这种服务在国外的一些顶级机场才有,没想到在这里成了标配。

数字会说话,体验更会说话

说到运营数据,大兴机场去年的成绩确实漂亮:旅客吞吐量4941.67万人次,比前年增长了超过1000万人次,航班起飞正常率88.31%。但作为乘客,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数字背后的实际体验。

在大兴机场,我很少遇到航班大面积延误的情况。即使偶尔有延误,机场的应对也很及时,信息更新速度快,还会主动提供餐食券。有一次因为天气原因航班取消,改签手续办得特别顺利,工作人员还帮我重新安排了酒店,完全没有那种“爱坐不坐”的傲慢。

对于经常出国的人来说,大兴机场的国际化程度也令人惊喜。现在从这里可以直飞220多条航线,覆盖200多个航点,连接近30个国家。而且针对外国旅客的服务也很贴心,WiFi可以用护照直接登录,机场里还有专门的北京服务点,一站式解决各种需求。

不只是个机场,更像是个目的地

说实话,现在去大兴机场我都会提前到,不是怕赶不上飞机,而是享受在那里的时光。

“北京中轴线”主题展览经常更新,每次去都能看到不同的内容。上个月看了个关于北京古建筑的展览,长了不少见识。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那里都有文化长廊,感觉比专门去博物馆还过瘾,因为没有人挤人的嘈杂。

餐饮方面也让人满意,所有店铺都是同城同质同价,不会出现“机场价格”的宰客现象。从老字号到网红店,从正餐到小食,选择很丰富。我个人比较喜欢那家做京味小食的店,豆汁焦圈做得很地道,有时候专门为了这个提前到机场。

那些看不见的用心

最近大兴机场又拿了ACI的六项大奖,包括首次获得的总干事特别嘉奖。说实话,这些专业奖项对普通乘客来说可能有点抽象,但我觉得它们反映的是一种态度——做事认真,追求完美。

比如针对过夜旅客,机场专门设置了休息舱和观景躺椅区,还有24小时的指廊管家服务。对于带孩子的家长,母婴室的设施非常齐全,换尿布台、温奶器、儿童座椅一应俱全。这些细节可能不会上新闻,但对当事人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即使是那些高科技的应用,也没有让人感到冰冷。全流程无纸化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很简单,老人孩子都能轻松上手。这种“科技向善”的理念,在很多号称智慧化的场所并不常见。

结语

从2019年开航到现在,大兴机场用五年时间证明了什么叫“中国服务”。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国外的成功案例,而是结合中国人的习惯和需求,创造出了自己的服务标准。

每次从大兴机场起飞,看着那个金色凤凰造型的航站楼渐渐远去,我都会想:这不只是一个交通枢纽,更像是一张中国的名片。它告诉世界,中国人不仅会建造宏伟的建筑,更懂得如何让每一个使用者感到舒适和温暖。

也许这就是它能连续四年获得服务质量第一名的真正原因吧——不是因为它有多大多新,而是因为它真的把旅客当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