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刚宣布26国维和,东京一句话让他下不来台!
马克龙还在兴致勃勃地宣布,全球有26个国家将联手为乌克兰提供战后安全保障。话音刚落,东京就直接一盆冷水泼了过来。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对着镜头明确表态:关于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日本不参与。所谓的战后维和,日本也基本不参与。
这个表态,简直就是一记耳光,直接打在了法国总统的脸上。
马克龙没有公布那26国的具体名单,这本身就留下了操作空间。外界普遍猜测,日本肯定在列。毕竟,这些年东京跟华盛顿跟得有多紧,全世界都看在眼里。美国老板承诺要给乌克兰撑腰,日本这个“头号小弟”怎么可能不鞍前马后?
这种印象,不是别人强加的,是日本自己一步步挣来的。美国在前面冲,它就在后面跟,仿佛没有自己的意志。
也正因为如此,林芳正这次公开的“澄清”,才显得极不寻常。
要知道,就在一年多前,日本为了支援乌克兰,可是下了血本。2023年2月,岸田政府一次性批准了55亿美元的援助。对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什么这么拼?因为年初华盛顿高调发话,要继续力挺乌克兰。这就是一道命令:所有想继续跟着混的盟友,都必须掏钱。
那时有多顺从,现在就有多反常。
骨气突然回来了?不,这背后是算盘,是日本开始重新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
棋局变了。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意外地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去美元化”的暗流,连日本自己都无法幸免。就在美国最需要盟友撑场面的时候,日本财务省的数据却显示,他们在大量抛售美债。
这个动作的信号意义,远大于实际金额。它说明,那根曾经牢不可破的链条,已经出现了裂痕。当了这么多年的“副手”,一旦发现“老板”的策略开始损害自己的核心利益,任何一个聪明的玩家都会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东京这一次拒绝参与乌克兰维和,正是这种新思路的体现。它打消了外界,特别是亚洲邻国的两大顾虑。
第一个顾虑,是世界秩序的玩法会不会被彻底颠覆。
日本不是没有参与过维和。比如在南苏丹,日本的陆上自卫队从2012年就开始参与,修路搭桥,提供后勤保障。但那次行动,有一个关键前提:它是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的,是师出有名的国际行动。
而乌克兰的战后维和呢?主导者是北约,一个纯粹的军事同盟。联合国在这个计划里,几乎被完全无视。如果日本参与进去,就等于公开承认:北约可以绕开联合国,在全球任何地方执行“军事任务”。这等于是在帮着拆掉联合国这块招牌。
日本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等于把自己绑死在了北约的战车上。到时候,出钱出人,冲在前面,最后好处全是欧美国家的,风险和骂名却要自己背。这种亏本生意,东京的算盘打得越来越精了。他们宁愿在联合国框架下行动,也不愿成为北约东扩的马前卒。
第二个顾-虑,也是更深层的顾虑,是亚洲局势会不会因此被点燃。
时间点太敏感了。日本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至今仍是东亚各国心头的一根刺。韩国、朝鲜、中国,谁没有历史旧账?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如果派遣自卫队,哪怕是以“维和”的名义进入乌克兰,这在亚洲邻国看来,就是一次危险的军事突破。一个被解除了战后束缚的日本,重新开始向海外派兵,这是什么信号?
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今天可以去乌克兰,明天是不是就可以借着别的理由,出现在亚洲其他地方?这会瞬间引爆整个地区的安全焦虑,打破几十年来勉强维持的脆弱平衡。和平发展的环境一旦被破坏,对谁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对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日本。
所以,日本这次的拒绝,是一次极其清醒的风险规避。它既不想在欧洲的泥潭里为别人火中取栗,更不想因为遥远的乌克兰,而引燃自己家门口的火药桶。
当林芳正说出“不参与”的时候,除了欧美,旁观的各方,其实都松了一口气。
这标志着,东京开始意识到,一味地追随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对自身利益的精准计算和对地区现实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