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清华毕业生,在私企打工年薪56万,相亲时却被嫌弃没吃公家饭
【虚构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引言
"私企再高工资也是吃青春饭,不如公家饭稳定。"王秀兰放下筷子,直接打断了林辰的话。这场相亲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林辰看着对面这对母女,心想着自己清华毕业、年薪五十六万,在她们眼里竟然不如一个靠关系进编制的县城小职员。但他还不知道,更大的羞辱还在后面等着他。
01
三月的阳光透过咖啡厅的落地窗洒在桌上,林辰看了看手表,提前十分钟到了。他穿着一身简约的深蓝色商务装,手里拿着一支精致的钢笔礼盒——这是他为这次相亲准备的小礼物。
三十二岁,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现任一线城市某科技公司技术总监,年薪五十六万。这些标签在父母眼里足够优秀,在亲戚口中也算得上光鲜。但林辰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靠每天十二小时的加班、无数个通宵达旦的项目攻关换来的。
"林先生吗?"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辰抬头看去,一个穿着米色连衣裙的女孩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中年妇女。女孩看起来确实挺漂亮,但那件连衣裙明显是刻意选择的"体制风"款式,连颜色都透着一股子"稳重"的味道。
"您好,我是林辰。"他站起身,礼貌地伸出手。
"我是张倩。"女孩轻轻握了握手,"这是我妈妈。"
"王秀兰。"中年妇女打量着林辰,眼神中带着审视,"听说你在北京工作?"
三人坐下后,王秀兰直接切入主题:"林先生,我们倩倩也不小了,找对象得实在点。你在哪个单位上班?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
林辰愣了一下,没想到开场就这么直接。他温和地笑了笑:"我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技术总监,年薪大概五十六万。"
话音刚落,王秀兰的脸色就变了。她放下刚端起的茶杯,表情明显沉了下来:"私企?那多不稳定啊!"
张倩也皱起了眉头:"我妈说得对。我之前接触的对象都是有编制的。私企风险太大,说不定哪天就失业了。"
"现在私企的发展前景也很好,而且薪资待遇..."林辰想解释,但被王秀兰直接打断了。
"别说了,我们家倩倩在事业单位工作,虽然现在是编外的,但早晚能转正。你这工作说没就没,以后怎么养家?"
林辰感觉到一股无名火在胸中升起,但多年的教养让他保持着表面的平静。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男子匆匆走了进来。
"姨妈,不好意思,来晚了。"来人二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一身略显廉价的西装,但脸上带着明显的得意表情。
"小明来了,快坐。"王秀兰立刻笑脸相迎,"这是我外甥周明,在县里的事业单位工作,正式编制。"
周明在林辰对面坐下,听王秀兰简单介绍了情况后,立刻掏出工作证在桌上摆好:"哥,你看我这编制,县城最好的单位之一,月薪虽然没你说的那么高,但胜在稳定啊。你那私企,听说三十五岁就要被优化了吧?"
"现在技术行业的经验越丰富越吃香,三十五岁正是..."林辰再次想解释。
"别自欺欺人了。"周明摆摆手,"我们这种有编制的,一辈子不用愁失业。你们私企的,今天五十六万,明天可能就是零收入。"
王秀兰在一旁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小明虽然年轻,但看得透彻。"
张倩拿起包就要起身:"妈,要不我们走吧。"
"等等。"王秀兰看向林辰,"小伙子,你那五十六万,该不会是吹的吧?私企都喜欢画大饼,我们可不是没见过世面的。"
这话彻底触到了林辰的底线。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说:"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应该被尊重。如果你们觉得不合适,那就算了。"
说完,他起身去前台结账。
"看吧,心虚了。"周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清华毕业又怎样?还不是没个正经工作。"
王秀兰的声音更加尖锐:"我说什么来着,倩倩,咱们找对象得找踏实的,这种眼高手低的不能要。"
林辰结完账,回到桌前,将那支准备好的钢笔轻轻放在桌上:"这是我带来的小礼物,既然没机会送出去,就放这里吧。"
他转身离开了咖啡厅。
02
回到家,林辰坐在沙发上,点了根烟。作为不常抽烟的人,他只有在极度郁闷时才会这样。
手机响了,是介绍相亲的姨妈打来的。
"林辰啊,怎么样?倩倩那孩子不错吧?"
"姨妈,没成。"
"啊?为什么?你们年薪这么高,她们怎么会不同意?"
林辰苦笑:"她们嫌我没编制,觉得私企不稳定。"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唉,现在这些人啊,眼光太窄了。不过林辰,你也别往心里去,天涯何处无芳草。"
挂了电话,林辰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却没想到,第二天姨妈又打来电话。
"林辰,你昨天是不是跟人家闹矛盾了?"
"没有啊,就是不合适,我很平和地离开的。"
"可王秀兰在她们小区到处说,说你眼高手低,私企混不下去还想高攀她们家倩倩。还说你那个年薪是吹牛的。"
林辰握着手机的手微微用力:"她怎么这么说?"
"不光是她,那个周明也在到处讲,说什么清华毕业没编制就是失败,还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不如他们那代人踏实。"
放下电话,林辰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平时的他并不是计较的人,被拒绝相亲也很正常,但对方竟然在背后诋毁他的人格和职业,甚至连母校的名声都要拖下水,这就触碰到了他的底线。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着。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习惯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既然对方认为编制是铁饭碗,认为私企随时会倒闭,那他就让他们看看,所谓的铁饭碗到底有多铁。
林辰拿出手机,翻找通讯录。清华的同学遍布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他需要了解一下这个周明的具体情况。
找到了,赵凯,清华计算机系同班同学,现任某县数据信息局技术科科长。林辰记得,那个县正是张倩她们所在的地方。
"喂,老赵吗?我林辰。"
"林辰!好久没联系了,最近怎么样?"赵凯的声音很兴奋。
"挺好的,在北京做技术总监。对了,想问你个事儿,你们县的事业单位现在怎么样?我们公司想开拓一些政企合作项目。"
"别提了,现在政企合作确实多,但有些单位的技术水平真的不敢恭维。"赵凯叹了口气,"你说哪个单位?"
林辰报了周明所在的单位名字。
"噢,那个啊!"赵凯的语气立刻变了,"老林,你可别跟他们合作。那里有个负责技术对接的周明,根本不懂技术,上次提交的需求文档错漏百出,还说什么'我们是事业单位,你们按我说的做就行'。我跟他们主任提过这事,主任也很无奈,说周明是关系户,没办法。"
"关系户?"
"对啊,他舅舅是退休的老干部,托关系进来的。而且最近他们单位效益不太好,上级拨款减了,好多项目都要压缩成本。"
林辰心中一动:"如果合作方技术不过关,会不会影响项目验收?"
"那当然了!上次他们跟一家小公司合作智慧政务系统,结果漏洞百出,被上级狠批,项目拖了半年都没验收通过。周明差点被问责,要不是有关系护着,早就调岗了。"
挂了电话,林辰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几个关键信息:
周明技术能力差,靠关系进编制
单位效益下滑,资金紧张
项目验收困难,存在问责风险
主任对周明也有意见
他又想起了苏蔓,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某国企技术部经理,哈工大毕业,为人独立清醒。如果记得没错,她所在的国企正在寻找地方合作伙伴,开展智慧城市项目。
林辰拿起电话,拨通了苏蔓的号码。
"苏经理,最近忙吗?有空一起喝个茶吗?"
03
第二天下午,林辰在公司附近的茶馆见到了苏蔓。这个三十岁的女人总是给人一种干练的感觉,简单的职业装配上利落的短发,眼神中透着智慧和坚定。
"林总约我出来,不会是想跳槽到我们国企吧?"苏蔓开玩笑地说。
"哈哈,暂时还没这个打算。"林辰给她倒了杯茶,"主要是想跟你聊聊政企合作的事情。我听说你们最近在寻找地方合作伙伴?"
"确实有这个计划,智慧城市项目,预算挺大的。不过我们很谨慎,必须找靠谱的合作方。"苏蔓端起茶杯,"你有什么建议吗?"
林辰从包里取出一份资料:"这是我整理的一些政企合作中常见的风险点,你可以参考一下。"
苏蔓接过资料,翻看起来。上面详细列出了各种可能的问题:技术对接人员不专业、需求文档错误、项目验收延迟、成本超支等等。
"这个整理得很详细啊。"苏蔓赞叹道,"特别是这个关于技术对接人员的风险分析,很有参考价值。"
"政企合作最怕的就是对方不懂技术还固执己见。"林辰喝了口茶,"比如有些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是关系户,既不懂技术又不听建议,这样的项目成功率很低。"
苏蔓点点头:"我们之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个县里的事业单位主动找我们合作,但我调查了一下,发现他们的技术对接人很有问题。"
"哪个单位?"
"就是××县的那个单位,负责人叫周明。我们的技术人员去实地考察过,发现这个人根本不懂我们的业务,还一副很权威的样子指手画脚。最关键的是,我听说他们之前的项目验收都有问题。"
林辰心中暗喜,表面上却很平静:"确实,这种合作风险太大。你们还是找专业的合作伙伴比较好。"
"就是这个道理。"苏蔓把资料合上,"我们国企虽然体量大,但也要对项目负责。与其跟不专业的单位合作出问题,不如宁缺毋滥。"
喝完茶,两人在茶馆外道别。苏蔓上车前说:"林总,你这份资料很有价值,我会在公司内部分享的。对了,如果你将来有兴趣到我们国企发展,随时欢迎。"
"谢谢苏经理。"林辰笑着挥手。
三天后,赵凯给林辰打来电话,语气有些兴奋:"老林,你猜怎么着?周明负责的那个智慧社区项目黄了!"
"怎么回事?"
"原本有个国企要跟他们合作,提供硬件支持,结果人家临时变卦了,说技术对接方面有风险,转而跟另一个单位合作了。周明可急坏了,到处找领导求情,但领导也没办法,人家不愿意合作啊。"
"那周明现在怎么样?"
"被领导骂了一顿,说他之前负责的项目问题太多,影响了单位声誉。这个项目本来是他想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机会,现在泡汤了,他在单位的地位更加尴尬了。"
林辰听着电话里赵凯的描述,心情复杂。他并不是要故意害周明,而是让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这本身就是正确的。如果周明真的有能力,这些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对了,老林,你为什么突然关心起我们这边的情况?"
"就是想了解一下政企合作的现状。"林辰没有详细解释。
挂了电话,林辰回到工作中。作为技术总监,他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公司新接了几个大项目,需要他亲自把关。但在忙碌的间隙,他会想起那天相亲的情形,想起王秀兰嚣张的表情和周明得意的嘴脸。
一周后,姨妈又来了电话。
"林辰,我听说那个周明最近工作上出了点问题?"
"是吗?我不太清楚。"
"他姨妈王秀兰到处抱怨,说最近倒霉事连连,还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搞鬼。"
林辰笑了:"姨妈,您觉得我一个在北京的私企员工,能影响到县城事业单位的工作吗?"
"说的也是。可能就是巧合吧。"
确实是巧合。林辰只是提供了一些专业建议,让苏蔓避开了不必要的合作风险。至于周明的遭遇,完全是他自己能力不足导致的后果。
04
时间进入了五月,周明的处境越来越尴尬。失去那个智慧社区项目后,他被调去负责单位的老旧系统维护工作——这是个没有任何展示机会的边缘岗位。
但即使是这样的工作,周明依然敷衍了事。他觉得自己有编制护身,做什么都无所谓。直到有一天,系统出了大问题。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单位的办公系统突然卡顿,所有人的电脑都无法正常工作。技术问题本来应该很快解决,但周明一直没有及时更新系统的安全补丁,导致系统漏洞被利用,数据处理速度严重下降。
"周明!你怎么搞的?"主任气急败坏地冲进技术室,"全单位的工作都停了,你知道影响有多大吗?"
"我...我正在修。"周明手忙脚乱地在电脑前操作,但因为平时不认真学习,遇到复杂问题时完全束手无策。
最后还是请了外面的技术公司才把问题解决,但整个单位停工了大半天,许多重要工作都被耽误了。
主任在全体会议上点名批评:"某些同志工作不负责任,技术能力跟不上,还总觉得自己有铁饭碗,可以随便应付。我告诉你们,现在事业单位也要讲效率、讲能力!"
会后,主任单独找周明谈话:"小周,你再这样下去,我只能考虑调整你的工作岗位了。后勤部门正缺人,你要不要去试试?"
后勤部门,那意味着彻底失去在单位的话语权,从此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人物。周明慌了:"主任,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好好干。"
"机会我给过你很多次了。"主任摇摇头,"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王秀兰耳朵里。她找到周明的母亲(张倩的表姐),焦急地说:"小明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工作就不顺了?"
"我也不知道啊。"周明母亲也很担心,"他回家就说最近特别倒霉,好像什么事都不顺。"
"会不会是..."王秀兰欲言又止。
"会不会是什么?"
"那个林辰,他会不会在背后搞鬼?上次相亲的时候,小明说了他几句,他当时脸色就很难看。"
"不会吧?他一个私企的,能有什么能耐?"
"谁知道呢,现在的年轻人心眼多着呢。"王秀兰咬牙切齿,"要不你让小明小心点,别再得罪什么人了。"
与此同时,张倩也遇到了麻烦。她的编外转正考试结果出来了——没有通过。这对一直梦想着正式编制的她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妈,我考试没通过。"张倩哭着给王秀兰打电话。
"怎么可能?你不是说有把握吗?"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考得还行,但就是没过线。"
"别哭了,妈想办法。我去找小明,让他帮你走走关系。"
王秀兰立刻赶到周明家,但得到的消息让她更加绝望。
"姨妈,我现在自身难保,哪有能力帮倩倩啊。"周明苦着脸,"我可能都要被调到后勤部门去了。"
"什么?"王秀兰不敢相信,"你不是说编制稳如泰山吗?怎么突然就要被调岗了?"
"编制是在,但岗位可以调整啊。后勤部门也是编制内,但就是...就是没什么发展前途。"
王秀兰瘫坐在椅子上。她一直引以为傲的"编制优势",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周明可能被边缘化,张倩转正无望,而她之前嫌弃的那个林辰,年薪五十六万,在北京过着她无法想象的生活。
"都怪那个林辰!"王秀兰突然站起来,"肯定是他搞的鬼!不然怎么会这么巧?"
"姨妈,你别胡思乱想了。"周明摇摇头,"他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影响到我们县里的事情。"
"那你说说,为什么最近这么倒霉?"
周明沉默了。他自己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原本顺风顺水的工作突然问题频出。但理智告诉他,这应该与林辰无关。一个在北京私企工作的人,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但有一个声音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也许,编制真的不是万能的保护伞。
六月初,县城最大的私企老板李总,主动给林辰打来电话。
"林总,听说您是清华毕业的技术专家?"
"李总客气了,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想升级信息系统,需要找个靠谱的技术顾问。您在北京那边做得这么成功,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林辰有些意外:"李总是怎么知道我的?"
"我们跟县里几个事业单位有合作,听他们说起过您。特别是数据局的赵科长,对您评价很高,说您专业水平顶尖。"
原来如此。林辰想起了赵凯,看来老同学在当地的影响力不小。
"另外,我还听说了一些传言。"李总的语气有些犹豫,"说您跟我们县里某些人有些误会?"
"误会倒不至于,只是观念不同。"林辰轻描淡写地说。
"我明白了。林总,实话跟您说,我们这些做企业的,最看重的就是能力和信誉。那些靠关系、混日子的人,我们是不敢合作的。您放心,我们绝对支持真正有本事的人。"
这通电话给了林辰一个信号:在县城的商业圈子里,他的专业能力已经得到了认可,而周明的能力不足也开始被人诟病。
果然,没过几天,赵凯又来了电话:
"老林,你知道吗?县里好几家私企都不愿意跟周明他们单位合作了,说是技术对接有问题,担心影响项目质量。"
"是吗?"
"而且最搞笑的是,那个王秀兰还在到处说你的坏话,但现在没人相信她了。大家都知道你是清华毕业的技术专家,在北京年薪几十万,谁会相信你'找不到正经工作'?"
林辰笑了。真相总是会浮出水面的,谎言总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但他知道,真正的转折点还没有到来。
05
七月的一个周四上午,周明终于收到了调岗通知。他被正式调入后勤部门,负责单位的仓库管理,月薪减少了一千块。
看着手中的调令,周明感到一阵眩晕。他想起了两个月前在咖啡厅里的得意洋洋,想起了自己对林辰的嘲讽:"你那私企,三十五岁就要被优化了吧?"
现在,他这个有编制的"铁饭碗",却被优化到了最边缘的部门。
更糟糕的是,主任在宣布调令时还说:"后勤部门人员过多,上级要求精简。大家要好好表现,不然可能要分流到乡镇去。"
乡镇!那意味着每天要坐两个小时的班车,远离县城的繁华,工资还要再减少。对于习惯了县城生活的周明来说,这简直是噩梦。
周明的母亲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给王秀兰打电话:"秀兰姐,小明的事情你知道了吗?我们得想想办法啊。"
王秀兰咬着牙说:"肯定是林辰搞的鬼!我就不信,这世界上有这么巧的事情!"
"可是,我们也没什么证据啊。"
"证据?"王秀兰冷笑,"不需要证据!他不是认识很多人吗?不是年薪几十万吗?我倒要看看,能不能请他帮帮忙。"
"你的意思是..."
"去求他!"王秀兰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几个字,"为了小明,为了倩倩,我豁出这张老脸了。"
两天后,王秀兰让姨妈约林辰见面。地点还是那家咖啡厅,座位还是上次那张桌子。但这一次,气氛完全不同了。
林辰准时到达,看到王秀兰和张倩已经坐在那里。王秀兰的脸色很难看,张倩则一直低着头,与上次的高傲形成鲜明对比。
"林辰,谢谢你来。"王秀兰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这是给你带的水果,我们县城的特产。"
林辰没有接水果,只是礼貌地点了点头:"王阿姨找我有什么事吗?"
王秀兰深吸一口气,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林辰啊,之前是阿姨不对,不该说你私企不好。你...你大人有大量,别跟我们计较。"
张倩也抬起头,眼中含着泪水:"林先生,之前我太幼稚了,不该嫌弃你的工作。对不起。"
林辰有些意外,但表情依然平静:"道歉就不必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这很正常。"
"不不不,是我们错了。"王秀兰的语气变得急迫,"林辰,你看,小明现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你不是认识很多国企、事业单位的人吗?能不能帮他说说情?"
"什么困难?"
"就是...就是被调岗了,现在在后勤部门,还可能要被分流到乡镇去。"王秀兰说这话时明显很痛苦,"你放心,我们不会白让你帮忙的。以后有什么事,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
林辰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平静地说:"王阿姨,不是我不想帮,而是我帮不了。"
"为什么?你不是认识很多人吗?"
"认识人和能帮忙是两回事。"林辰的声音很温和,但很坚定,"周明的问题,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跟不上工作要求,导致出现失误。就算我帮他这一次,如果他不提升自己的能力,下次还会出问题。"
王秀兰的脸涨红了:"可是你年薪五十六万,在北京混得那么好,随便帮衬一下怎么了?小明毕竟是编制内的,比你这私企的稳定多了,你帮他对你也有好处啊!"
听到这话,林辰忍不住笑了:"王阿姨,到现在您还觉得编制比能力重要吗?"
"难道不是吗?"王秀兰理直气壮,"编制是铁饭碗,私企说倒就倒!"
就在这时,林辰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苏蔓。
"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林辰看了看王秀兰,"您介意我开免提吗?"
王秀兰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林辰按下免提键:"苏经理,什么事?"
"林总,好消息!"苏蔓兴奋的声音从手机中传出,"我们公司决定跟您的公司进行深度战略合作,负责全市的智慧政务升级项目,预算大概两千万。下周我们约个时间详细谈谈?"
王秀兰和张倩听到这个数字,眼睛都瞪大了。两千万的项目!
"另外,"苏蔓继续说道,"我们技术部有个空缺,想挖您过来当技术总监。年薪八十万,享受国企正式编制待遇,还有股权激励。您考虑一下?"
咖啡厅里突然安静下来。王秀兰和张倩都震惊地看着林辰。
林辰平静地回答:"苏经理,合作的事没问题。至于跳槽的事,我需要再考虑一下,毕竟现在的公司待我不错。"
"理解理解。不急,您慢慢考虑。对了,我们领导说了,像您这样的技术专家,我们公司求之不得。清华毕业,在私企的实战经验丰富,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谢谢苏经理的看重。"
"客气了。那就这样,下周联系。"
挂了电话,咖啡厅里的安静持续了好几秒钟。
王秀兰的脸色从红变白,再从白变青。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嫌弃的这个"私企员工",不仅能负责两千万的大项目,还被国企高薪挖角,甚至能享受编制待遇。
而张倩更是后悔得想哭。她当初嫌弃的年薪五十六万,现在变成了八十万;她当初追求的编制,林辰只要点头就能得到;她以为的"没有保障的私企工作",原来是别人抢着要的香饽饽。
"现在您还觉得编制比能力重要吗?"林辰重复了刚才的问题。
王秀兰张了张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林辰站起身:"王阿姨,张倩,我要走了。最后说一句,编制从来不是能力的保证,能力才是一切的基础。希望你们能明白这个道理。"
"等等!"王秀兰突然站起来,"林辰,你就真的不能帮帮小明吗?我...我给你道歉,我之前说话太过分了。"
林辰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她:"王阿姨,不是我不想帮,而是这种帮忙没有意义。如果周明真的想在事业单位好好发展,他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不是指望别人的关系。"
"可是..."
"没有可是。"林辰摇摇头,"能力决定一切,这是任何时代都不会变的真理。"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咖啡厅。
身后传来王秀兰压抑的哭声。
三个月后,林辰最终接受了苏蔓的邀请,跳槽到了她所在的国企,担任技术总监,年薪八十万,享受编制内的所有福利待遇。同时,他还负责那个两千万的智慧政务项目,成为了整个地区政企合作领域的知名专家。
在工作的接触中,林辰发现苏蔓不仅专业能力强,人品也很好,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苏蔓的父母得知林辰的背景后,都很满意:"这孩子踏实,有能力,比那些靠关系混日子的强多了。"
而周明的情况越来越糟。他被分流到了乡镇站点,每天要坐两个小时的班车上下班,月薪降到了四千块,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风光。更令他痛苦的是,在乡镇的工作环境让他感到很不适应,几次想要调回县城,但都被拒绝了。
张倩辞去了编外工作,在县城一家私企找了个文员的职位,月薪三千块,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只有在这时,她才真正体会到赚钱的不易,也明白了林辰当初那个年薪五十六万有多么来之不易。
有一天,林辰在县城的超市里偶遇了张倩。她看起来憔悴了很多,穿着朴素的工作服,手里拿着打折商品。
看到林辰的瞬间,张倩明显想要躲开,但林辰主动走了过来。
"张倩,最近还好吗?"他的声音依然温和。
张倩红着眼眶,低声说:"林先生,我...我很好。听说你在国企发展得很好,恭喜你。"
"谢谢。听说你在私企工作?"
"是的,做文员。"张倩的声音很小,"现在我才知道,赚钱真的很不容易。之前是我太无知了,对不起。"
林辰看着她,心中没有得意,只有一种淡淡的感慨:"好好干,能力提升了,待遇也会跟着提升的。私企虽然压力大,但只要有能力,发展空间其实更广阔。"
"嗯,我会努力的。"张倩点点头,"林先生,真的对不起。"
"都过去了。"林辰笑了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
告别张倩后,林辰走出超市,县城的夜晚很安静,路灯下偶尔有行人经过。他想起了几个月前的那场相亲,想起了王秀兰的嚣张和周明的得意,再看看现在的情况,不禁感慨命运的变化无常。
但他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命运的安排,而是能力和品格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时代,编制不再是万能的护身符,真正的铁饭碗是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那些依然沉迷于编制迷信的人,早晚会被现实教育。而那些踏踏实实提升自己能力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闯出一片天地。
半年后,林辰和苏蔓订婚了。婚礼上,来了很多政企两界的朋友,大家都对这对新人表示祝福。苏蔓的父亲在致辞中说:"林辰是个好孩子,踏实肯干,有真本事。现在这个社会,最缺的就是这样的年轻人。"
而此时的王秀兰,再也不在小区里炫耀什么编制优势了。偶尔有邻居问起当初那个相亲的事,她都会摆摆手说:"别提了,当初是我瞎了眼。"
只是这样的懊悔,对于已经发生的一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生活就是这样,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反馈。那些只看重表面的人,注定会被表面的变化所欺骗;而那些看重本质的人,才能真正把握住机遇,走向成功。
编制与能力,孰轻孰重?答案早已写在每个人的命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