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非常气愤!德媒表示,中国以牺牲矿区环境和民众健康为代价,建立了稀土的垄断地位,中国开采出来的稀土,已经不仅仅只是某种原料

新闻动态 2025-08-11 08:40:51 77

我问你个事,你觉得西方媒体真的是关心环保,还是更关心谁在稀土上说了算。

这两天刷到德国《南德意志报》的文章,直接给我看乐了。说中国稀土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因为不管环保、不顾老百姓健康,还放了个大招,把稀土叫成“地缘政治的弹药”。意思很直白,就是中国靠污染环境垄断稀土,还想用它去搞政治对抗。

我翻了下他们的报道,确实把“漠视环保”说得理直气壮。可问题是,这几年中国稀土开采在环保技术上的进步,别说在亚洲,在全球都能排进前列。

比如广州地化所的电驱开采技术,这不是我瞎说,数据在中国科学院官网都能查到。稀土采收率超过95%,浸取剂用量减少80%,氨氮排放量降低95%。要知道,原来的铵盐浸取工艺生产1吨稀土会产生2000吨有毒废料,现在这污染量几乎被压到了最低。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的变化也很明显。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去年公开的数据,2023年当地空气质量达标率已经到83.7%,过去的矿区灰蒙蒙,现在绿化率肉眼可见。

反观西方自己干的那些事,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矿,当年可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地。结果因为污染问题,2002年直接关了,十几年没人敢碰,直到最近想重建稀土供应链才重启,但处理放射性废水的成本高到离谱。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的稀土厂更是一地鸡毛。因为放射性废渣处理不当,引发当地民众抗议,最后不得不把工厂搬回澳大利亚。BBC都报道过,这事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所以污染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稀土行业的共性难题。区别在于,有人是真想解决,有人只会说别人不行。

再说“垄断”。中国确实在全球稀土供应链里占了重要位置,但这更多是技术和产能的优势,不是靠牺牲环境换来的。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稀土出口量5.54万吨,同比增长6%。更重要的是,高附加值的稀土磁体占了出口额的62.6%。像中科三环的钕铁硼磁体,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8%,特斯拉、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都用它。这种产业升级,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是凭行政命令就能堆出来的。

至于他们说的“地缘政治弹药”,就更像扣帽子了。中国的稀土出口是有法律依据的。《稀土管理条例》里明确规定,出口管理是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产业安全。今年6月,中国商务部还特地回应过德国媒体的指控,说出口审批是依法依规的,还欢迎各国加强对话合作。

反倒是美国和欧盟,自己搞了不少政治化的措施。美国用《国防生产法》限制稀土出口,欧盟在《关键原材料法案》里要求一定比例的稀土要在本土加工。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操作。

更讽刺的是,中国这几年一直在推动稀土领域的国际合作。跟俄罗斯一起开发库尔干州的稀土矿,帮津巴布韦改造锂矿山,这些都是真金白银和技术输出。甚至还和美国的MPMaterials签了保底价协议,每公斤110美元供应钕镨产品,稳定全球供应链。

这跟西方嘴上喊合作,背地里搞小圈子、技术封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

我越看越觉得,这类报道的逻辑特别单一。中国做得好,他们会说这是不透明或者靠牺牲环境;中国稍微管一管出口,他们会说这是搞地缘政治;中国跟别国合作,他们会说这是扩大影响力。反正怎么解读都有理由,就是不会承认你做对了。

所以与其说德媒是关心环保,不如说他们更怕的是稀土这个领域没法继续用“西方标准”来主导规则。

问题是,新能源车、风电、电子产品,这些产业离了稀土根本转不动。真要稳定供应链,坐下来谈合作、谈标准,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可惜现在看,至少在舆论上,他们还没打算这么做。

我就在想,如果哪天中国不出口这些高附加值产品了,西方媒体会不会换一套说法,说中国“技术封锁”“供应勒索”。这种舆论套路,过去几年见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