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楼:威海卫抗倭记忆与邓世昌铜像的爱国情怀

产品展示 2025-10-11 04:49:00 190

登上环翠楼前的297级台阶,抬头便能看见楼檐上由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写的“环翠楼”三个大字在阳光下奕奕发光。转身向东眺望,刘公岛静静卧于碧波之中,现代威海的城市风貌在眼前铺展开来。这座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古建筑,坐落于威海市区西奈古山东麓,因其被群山环抱、翠绿环绕,兼得沧海山川之胜与水光山色之美,故得名“环翠”。

环翠楼的诞生与一段抗倭历史紧密相连。明永乐年间,倭寇屡犯我国东部海疆。巡查海道副使赵鹤龄修复了威海卫城墙,威海卫佥事王恺则带领军民奋起抗倭。当时瘟疫流行,军民深受其苦,士气低落。恰逢朝鲜使臣来访,献上国宝高丽红参。王恺请名医以高丽参为主药,配制成“人参败毒散”,军民服用后疫病消除,最终抗倭取得大捷。为纪念此次祛疫抗倭的胜利,佥事王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在威海卫城墙最高处修建了环翠楼,楼前还开设了药铺,环翠楼与人参从此成为抵抗邪恶、众志成城的象征。

历史上的环翠楼历经沧桑。明代的环翠楼画栋雕梁,飞檐栈门,气势非凡。它经历了1931年的改建,却在1944年被侵华日军炸毁。如今我们看到的环翠楼,是197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这次重建形成了由亭、台、楼、廊组成的古典式建筑群。主楼高16.8米,楼顶覆盖琉璃瓦,采用歇山式层檐,配有雕花镂空窗。楼背的匾“环阁凌空”出自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

在环翠楼公园东广场,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民族英雄邓世昌铜像。这座铜像重3.5吨,底座由大理石砌成,造型似“致远”舰首,连同底座总高10.2米。邓世昌身穿披风,表情深沉,双手按着长长的带鞘宝剑,威严肃穆。甲午战争后,威海人民为缅怀英勇殉国的英烈,曾在环翠楼上供奉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木主和肖像。1934年5月,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凭吊环翠楼时,曾写下楹联:“劲节励冰雪,对万顷碧涛,凭此丹心垂世教;登临余感慨,望中原戎马,擎将热血拜乡贤。”

环翠楼公园占地广阔,达300多亩。园内古树参天,苍松翠柏,遍布许多珍贵稀有树种,如流芳、百日红。公园设有动物园,拥有数十种动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和二级保护动物天鹅。此外,还有园中园景区,为游客提供了游乐休息的场地。

2009年,威海市人民政府投资5.75亿元对环翠楼公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公园面积从14公顷扩建至53.8公顷。改造以历史文脉贯穿全园,规划为“一轴、两脉、三核、四区”的格局。一轴指由刘公岛、环翠楼和山顶会所构成的景观轴线;两脉指山脉和文脉;三核指入口广场、环翠楼和山顶会所;四区则包括民俗风情街区、娱乐活动健身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和自然体验游览区。

登临环翠楼远眺,海天一色,山水名胜尽收眼底,隔海可望见刘公岛,街市美景令人赏心悦目。在环翠楼观海上日出尤为游人所称道,“山楼初旭”是威海八景之一。当夜幕降临,环翠楼被灯光披上一层神秘美丽的外衣,翠绿的古松与朱红的楼阁在灯光中仿佛飘逸游动,营造出如梦如幻的仙境般景象。

环翠楼公园是一个四季皆宜的游览场所。园内植物花草四季常青,三季开花。炎热的夏季,这里是乘凉、观赏和游玩的好去处;中秋时节,在此赏月别有风趣;而在严冬,大雪覆盖下的环翠楼又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致。

交通便利,游客可乘坐市内公交5、14、25、31、108、109、110、119路至环翠楼站下车。公园门票免费,开放时间为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