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赛程密度堪比早高峰挤地铁,刚打完澳门赛队员们连喘息机会都没有,立刻转战下一场挑战
就这赛程安排,说是把选手当铁打的也不至于吧?刚从澳门折腾完,感觉他们连时差都没倒明白,手机里刚刷到队员们还在发回现场照片,下一站的通知就已经铺天盖过来了。
这密度,跟早高峰挤地铁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地铁还是那种开到哪算哪,没有任何准点的。感觉队员们就像被扔进一个巨大的滚筒洗衣机,刚从一个城市甩到另一个城市,还没站稳脚跟,又得准备迎接下一轮的“洗礼”。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着国乒这么跑?是赛事的商业价值,还是为了争夺奥运积分,又或者是别的什么考量,这点外界很难说得清楚。但从结果来看,这种高强度的连续作战,对选手的体能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
你想啊,每次比赛赢了当然开心,但输了呢?那种失落感还没来得及消化,紧接着又要面对下一场比赛,压力只会层层叠加。更别提还有训练、恢复、媒体活动,这些都要挤在缝隙里完成。
记得前两年,好像是有个说法,说要给队员们更多的休息和调整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比赛负荷。那时候大家也挺支持的,觉得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的长期发展和健康。可眼下这架势,感觉那句话就像是随风飘散的了。
我就是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有人在讨论,说某某队员好像状态有点下滑,是不是因为太累了。底下评论区也是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职业选手的必经之路,有人则觉得俱乐部或者协会应该为他们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这种高密度赛程也不是一两天了。回溯一下,国乒这几年参加的比赛数量和频率,其实一直都挺高的。比如2021年,东京奥运会前后,那种比赛的节奏感也相当紧凑。官方当时的数据是,一年下来,主要国际赛事加上国内的选拔和联赛,队员们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假。
而且,这不是一场两场比赛的问题,是一整个赛季、甚至好几个赛季的持续输出。当身体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的状态,哪怕意志力再强,也难免会受到影响。一场高强度的五局大战,下来得是什么感觉?肌肉酸痛是肯定的,精神上的疲惫更是难以言喻。
我记得去年某个时候,好像是某个乒乓球协会的数据统计,提到过主力队员一年下来,平均有超过200天是在外比赛或者集训。这个数字真的挺吓人的,这意味着他们在家的时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一半。
而且,比赛本身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现在各国的水平都在提升,以前那种一边倒的比赛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都要打满全场,甚至最后一两分才能分出胜负。这意味着每一次的体能消耗都是巨大的,每一场比赛都可能是一次“生死考验”。
就拿最近这次澳门赛来说,虽然名字听上去挺洋气的,但比赛的残酷性一点不打折扣。赢了,要去准备下一场;输了,更得赶紧调整心态,准备下一场。中间没有缓冲,没有喘息,就像是在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上,停不下来。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早就习惯了。习惯归习惯,但身体总是有极限的。运动员也是人,不是机器,也需要恢复和休息。如果一味地只追求比赛数量和成绩,却忽视了运动员本身的健康,那长远来看,是不是得不偿失?
我当时看到一些队员在社交媒体上发的日常,那种眼神里透露出的疲惫,虽然他们自己会用“加油”、“继续努力”之类的词来掩盖,但作为观众,真的能感受到那种不容易。
还有人会拿过去的老前辈来做对比,说那时候的条件更艰苦,比赛也一样多。话是没错,但时代在变,训练水平、比赛强度、对抗的激烈程度,都和过去不一样了。而且,我们现在对科学训练和运动员保护的理念也更成熟了,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
如果因为过度的消耗,导致一个有潜力的选手过早退役,或者因为伤病影响了职业生涯,那真的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不仅仅是对那个选手本人,对整个国球的发展,可能也是一种阻碍。
我们作为一个观众,当然希望看到国乒队员们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为国争光。但这种好成绩,如果是以牺牲他们长期的健康和职业生涯为代价,那这份荣耀,恐怕也要打个问号了。
这些年轻的选手们,他们有天赋,有斗志,也背负着巨大的期望。在让他们不断“卷”下去之前,是不是也该好好评估一下,这种“卷”的模式,到底是不是最适合他们,最能让他们长久地保持巅峰状态的模式?
如果你自己的孩子,天天这样高强度地被“压榨”,你会是什么心情?虽然职业有职业的规则,但人情味儿也不能丢吧。
所以,当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问,国乒队员们多久才能休息一下的时候,我其实想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不应该由我们来问,而是应该有人去认真思考和解决。
这比赛日程,说是“堪比早高峰挤地铁”,其实还是轻描淡写了。因为地铁好歹有终点站,有休息的时候,可这赛程,似乎是无穷无尽的。
这种高负荷的赛程,究竟还能持续多久,而我们熟悉的那些面孔,又会因为这样的“跑步机”,走到哪一步呢?
声明:本文90%以上的内容是我自己写的,少部分素材是借助AI工具帮助查找和核实信息,所有内容我都仔细检查过。图片素材都是真实的,文章的目的是传递正能量,避免低俗和不良内容,希望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