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武力收台?北约称“已做好开战准备”,中国国防部强势回击!
俄乌战事胶着,特朗普政府却突然将矛头转向全球。七月中旬,华盛顿抛出震惊世界的“50天通牒”,威胁若俄罗斯不和谈,将对其征收100%关税,甚至对购买俄能源的第三方国家加征高达500%惩罚性关税!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风暴正席卷而来。
对包括欧盟在内的传统伙伴,他毫不留情地启动了关税战,征收高达30%的关税。这使得本就复杂的国际关系,又添了一层经济摩擦的阴影。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的目光聚焦在华盛顿。
七月中旬,确切地说,大约在7月14日这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了北约秘书长吕特。这次会面,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战略宣示。
特朗普在会后宣布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他首先表示,美国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更多关键武器。这延续了此前对基辅的支持策略。紧接着,一个重磅消息抛出。特朗普向俄罗斯下达了一份“最后通牒”。他给予莫斯科50天的时间,要求其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
这项期限显得异常紧迫。如果在此期限内未能实现停火,美国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第一级制裁便是对所有俄罗斯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但这还不是全部。特朗普政府还威胁要实施二级制裁。这将针对那些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第三方国家,加征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此举无疑是史无前例的。它试图以经济手段,彻底切断俄罗斯的外部收入来源,并迫使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站队。
仅仅一天之后,即7月15日。北约秘书长吕特便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召开了记者会。他的发言,似乎是对美国政策的迅速呼应。吕特公开点名,要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施压。他敦促这些国家劝说普京“认真谈和”。
否则,他警告称,这些国家也将面临二级制裁的“巨大打击”。吕特的表态,将美国的压力直接传导到了全球南方。他的行为被外界解读为一种“狐假虎威”的姿态。这被认为是吕特向美国示好。他或许希望以此换取北约或欧盟在关税问题上的优惠待遇。同时,这也在向外界展现北约对俄罗斯的强硬统一战线。吕特试图强化西方阵营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
中方对美方的举动迅速作出了回应。在7月16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明确表示了中方立场。他指出,中方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同时,也反对任何形式的长臂管辖。林剑强调,对话才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出路。
他进一步指出,关税战不可能有赢家。这重申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贯主张。除了外交部的表态,中方还采取了实际行动。中国发布了新版《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此举被视为对美方施压的反制措施。
几乎同时,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发布了安全提醒。使馆建议在乌公民为局势可能升级做好准备。这预示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独立判断。其他各方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法国总统马克龙一方面表达了对美国加征30%关税的不满。这显示了欧洲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分歧。
但另一方面,马克龙又表现出更为激进的反俄立场。他提议组建“自愿援乌联盟”,甚至考虑直接向乌克兰派兵。巴西总统卢拉也签署法令,威胁若美国实施关税,巴西将暂停对美企的优惠待遇。这展现了发展中国家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
印度官方并未立即作出回应。但普遍认为,印度将继续其多边平衡外交政策。其经济受益于俄罗斯的廉价石油进口,这一现实难以忽视。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则表示,俄罗斯经济已经适应了外部制裁。他强调,俄罗斯不会因此而屈服。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特朗普此举的真实意图并非真心促和。他的目的被解读为希望从俄乌战争中抽身,并获取关税收益。这场“通牒”事件,无疑加剧了全球经济阵营的分裂。它也进一步推动了金砖国家等经济体在贸易结算中“去美元化”的进程。
这份50天的最后通牒,如同投入地缘政治湖面的一块巨石。它本意是精准打击俄罗斯,却意外激起了三层截然不同的涟漪。这不仅未能形成围堵莫斯科的统一战线,反而清晰地映射出“美国优先”的单边逻辑。同时也暴露了欧洲盟友的矛盾心态。
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战略自主意识。事件真正的焦点,并非美俄的直接对抗。而是这三股力量在压力之下,所展现出的真实反应与复杂的博弈。